脂膜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首个国产ADC想做mebetter,却
TUhjnbcbe - 2024/3/24 18:58:00

自年第一款ADC药物Mylotarg上市以来,ADC的热度逐年升高,随着第一三共DS-的出现热度到达峰值。

国内市场对于ADC研发热情也是空前高涨,各大药企纷纷布局。而走在最前沿的,当属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RC48。年6月9日,荣昌生物RC48获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ADC药物。在此之前,RC48在美国也斩获诸多“殊荣”:胃癌适应症获孤儿药资格认定,尿路上皮癌拿下突破性疗法认定。在这个满是“wetoo”和license-in的大环境下,一款自主研发的药物显得格外难得,所以有不少人将R48称为“国货之光”。单从履历上看,RC48的研发之路似乎走得顺风顺水,也配得上这个称号。但实际上,RC48的争议也不小。虽然标榜做T-DM1的me-better,但从临床数据来看,RC48的血液毒性更强。这也导致,RC48被称之为T-DM1的me-worse产品。要知道,T-DM1由于获批较早,在ADC领域已经属于前浪。基于此,这样的RC48虽然率先成为首个国产ADC,但商业化前景究竟如何,值得商榷。对此,你怎么看呢?

/01/

野心家,不愿做me-too

在前景巨大的ADC赛道上,布局者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T-DM1为代表的第二代的ADC,另一类则是以大杀器DS-为代表的第三代ADC。

荣昌生物RC48虽然对标的还是远古时代的T-DM1,但它的追求远不是做出一款me-too药物这么简单,而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又如何体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ADC药物的结构。ADC药物由抗体+连接子+小分子毒素三部分组成。

其中抗体负责和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靶点结合,连接子负责连接抗体和毒素细胞,小分子毒素则负责释放毒素使肿瘤细胞凋亡。

从结构来看,ADC药物的技术差异,不外乎体现在抗体、连接子、毒素以及偶联方式上。剖开RC48的结构,我们会发现其与T-DM1有一定差异。

首先来看靶点方面,RC48选择了跟随策略,选用和T-DM1一样的HER2靶点。这也不奇怪,HER2是目前医学界研究最透彻的靶点,并且患者群体规模不小。

不过,在抗体层面,其没有选择已较为成熟的曲妥珠单抗,而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人源化抗HER2抗体-Disitunmab。按照荣昌生物的说法,其与HER2受体的亲和力更强。

接着来看小分子毒素层面。T-DM1选择的是美登素类衍生物DM1,而RC48选择的是海兔毒素衍生物MMAE。两者机制类似,但MMAE具备更强的细胞毒性。

最后再来看连接子的选择,这是RC48与T-DM1最大的差异所在。按照连接方式,连接子可分为可裂解和不可裂解两大类。T-DM1选用的是不可裂解连接子,而荣昌生物选择的是可裂解连接子。

与可裂解的连接子相比,不可裂解连接子的优点在于较为稳定,不用担心药物到达靶细胞之前就出现裂解。

不过,由于连接子和细胞毒素的复合物无法被降解,所以需要保证即便是复合物,仍然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也正因此,缺点显而易见。那便是裂解后形成的带正电荷的复合物,无法穿过靶细胞的疏水性脂质生物膜,所以T-DM1并没有办法发挥旁杀效应,即杀伤靶向目标周围的细胞。

RC48希望拥有比T-DM1更强的杀伤肿瘤细胞能力,所以选择了可剪切的Mc-Val-Cit-PABC连接子。

这种连接子可以被溶酶体中的组织蛋白酶所剪切。理论上,肿瘤细胞中含有较多组织蛋白酶,使ADC药物在到达肿瘤细胞后才会被分解,释放出MMAE毒素,堪称完美。

相较于T-DM1裂解后的复合物,中性的MMAE毒素,可以轻松穿过生物膜到达周围细胞,触发旁杀效应,把流窜在其附近的肿瘤细胞杀灭(包括不表达HER2的肿瘤细胞),以达到更强杀伤肿瘤的目的。

从设计理念来看,RC48战斗力会更加强悍。那么,其能否成为一款me-better药物呢?

/02/

Me-better成了me-worse

遗憾的是,荣昌生物失败了。

虽然两者没有做过头对头对比临床,但两家公司均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开展过临床试验,这给了我们一个观察的窗口。

早在年12月,RC48就进行了一项针对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截至年1月,在1.5mg/kg和2.0mg/kg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6.7%和46.7%。

从疗效上来看,RC48似乎要稍好于T-DM1。T-DM1针对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在3.6mg/kg的剂量下,客观缓解率为32.7%。

不过,RC48的“毒性”要远大于T-DM1。根据RC48公布的临床数据,其血液毒性较强,分别有33.3%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

要知道,在临床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令医生极其头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会使患者抵抗力降低,极易遭受感染。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严重的感染很容易危及生命。

需要注意的是,RC48临床中,10%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副作用评级达到3级及以上,也就是超级严重;另外还有6.7%的白细胞减少副作用,被纳入3级别及以上范围。

相比之下,T-DM1虽然毒性也不弱,但主要是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且未见3级以上的血液系统严重不良事件。

RC48毒性更强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RC48连接子Mc-Val-Cit-pabc中的马来酰亚氨,可在血浆发生逆向Michael反应,诱发脱靶从而产生毒性问题;

第二,在激发旁杀效应后,肿瘤细胞周围还存在着正常细胞,也会被无辜杀伤。

RC48采用随机偶联的方式,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在一起。随机偶联并不能保证药物抗体比(DAR)的均一、稳定性,可能出现一部分ADC负载的毒细胞过多,另一部分ADC负载毒物过少的情况。负载毒性分子过多,导致脱靶效应以及旁杀效应的危害更大。

这不仅是荣昌生物所面临的难题,也是第二代ADC普遍面临的问题。一直以来T-DM1就因为治疗窗窄而备受诟病,剂量只能爬坡到4.8mg/kg。

药物治疗窗,是指药物浓度太低不产生治疗效应,浓度太高则产生难以耐受的毒性。在这两个浓度之间限定一个合理治疗区域,该浓度区域常称为“治疗窗”。

通常来说,剂量爬坡越高,意味着治疗窗越宽,届时可以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则毒副作用较低的剂量。

治疗窗越窄,也就意味着用药剂量或血药浓度一旦出现小的差异,就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严重的不良反应。而癌症晚期患者,恰恰体质差异巨大,导致血药浓度差异巨大。

反观RC48,在改造之后,治疗窗上的数据比T-DM1还要难看。在RC48-ADC治疗HER2阳性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期研究中,当RC48计量增加到3.0mg/kg后,发生了一例剂量限值毒性。

并且,剂量增加到3.0mg/kg与2.0mg/kg相比并没有提高疗效的趋势,所以最终确定了RC48的2期剂量(RP2D)为2.5mg/kg。

显然,要研发me-better产品,除了构思之外,还要看临床结果。

/03/

成为首款国产ADC药物背后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疑惑:既然RC48如此不堪,为什么它不仅获得了FDA突破性疗法认定,还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ADC?

RC48能够收获诸多“殊荣”,归根结底是临床策略的胜利,而不是疗效。可以看到,RC48突破的领域分别是胃癌和尿路上皮癌:

在美国,RC48胃癌三线疗法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以及快速通道;二线治疗尿路上皮癌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

在国内,RC48获批基于胃癌三线疗法的二期临床数据,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也已经完成二期临床,准备申报上市。

相比之下,最早入局的乳腺癌适应症反而进展缓慢,目前有关乳腺癌适应症仅在国内开展临床,虽然二、三期临床合并进行,但进度并不快。

要知道,对于HER2靶点来说,最成熟的应用场景在乳腺癌,胃癌和尿路上皮癌相对“冷门”,尚未有相关产品获批。

荣昌生物表示,这是出于商业化角度而选择的差异化打法。但与其说是差异化打法,倒不如说是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真爱套餐”。

RC48在美国收获诸多称号的原因在于,胃癌和尿路上皮癌在美国属于罕见病,因此有效疗法较少。这种情况下,RC48可以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

比如,RC48在美国申请的胃癌三线疗法,至今仍没有相关药物获批,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尿路上皮癌方面,美国目前获批产品有7款,但其中5款是PD-1。尿路上皮癌对于PD-1产品来说,并不算太“友好”,客观缓解率普遍只有20%左右。这给了荣昌生物逆袭的机会。正因此,凭借相对较好的临床数据,RC48得以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

再把眼光放回国内。RC48之所以能够成为首个国产ADC药物,也是占了胃癌适应症的便宜。在RC48获批之前,国内胃癌三线疗法仅有广谱抗癌药物O药获批。

某种疾病如果缺乏治疗药物,政策上会予以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通过早期临床结果就可以上市。RC48胃癌适应症获批上市,正是基于二期临床结果。

另一方面临床难度也会大幅降低。荣昌生物目前在小适应症开展的临床,主要是单臂试验,即没有对照组。

所以,综合来看,RC48之所以斩获诸多殊荣,只能说选择比努力重要。

/04/

上市之后的挑战

对于一家创新药企来说,产品获批固然关键,但成功商业化才是根本。

尽管RC48成为国内首款ADC药物,在FDA也得到了不少“小红花”,但商业化前景究竟有多大,显然值得商榷。

毕竟,冷门适应症由于患者群体规模较小,就已经限制了RC48的商业化前景。

上文提及,在美国市场胃癌和尿路上皮癌患在美国都是罕见病。

具体来看,年,美国新增尿路上皮癌患者数量为7.4万人,其中约48%为HER2阳性患者;美国新增胃癌患者大约只有2.8万人,大约46%患者为HER2阳性,患者群体规模更加感人。

患者群体规模极少,注定了RC48在美国难有出色表现。

再看国内市场。国内尿路上皮癌与美国一样,都是“罕见病”。年,尿路上皮癌领域,国内大约有2万患者表现为HER2高表达。这同样意味着,RC48难以通过该适应症出彩。

你可能会说,虽然尿路上皮癌患者群体规模较少,但胃癌领域不是。由于饮食习惯问题,东亚区域胃癌患者普遍偏高。

的确如此。年国内大约新增50万胃癌患者,其中约46%为HER2阳性患者,也就是20余万人。

虽然患者群体规模较大,但大部分并不是RC48的菜。目前RC48只是作为三线疗法获批上市。RC48要想拿下更大市场,只能升级为二线疗法乃至一线疗法,但挑战极大。

其实在荣昌生物之前,T-DM1也曾将目光聚集于胃癌,冲击HER2高表达胃癌的二线治疗。

但遗憾的是,其开展的GATSBY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化疗药物,T-DM1并没有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因此未能将适应症拓展至胃癌。

至于RC48能否突破这一点,RC48临床牵医院郭军教授和沈琳教授,想必了然于心。

不过,也不必纠结RC48能否在胃癌领域进一步突破。从根本来说,RC48由于对标的是远古时代的产品T-DM1,在创新浪潮下已经属于前浪。

如今ADC市场大有当年PD-1/PD-1L的感觉,各大药企均着手布局ADC药物研发,围绕ADC的大战一触即发。国外市场各路巨头均对HER2-ADC虎视眈眈,国内药企也不愿意错过这次机会。

国外方面,ADC方面的龙头DS-已经开始了国内T-dXd治疗三线或三线以上HER2阳性胃癌的研究,而一旦DS-获批上市势必将压榨RC48的生存空间。

国内方面,浙江医药ARX已经进入临床三期。Ambrx通过非天然氨基酸结合成的HER2-ADC,相比传统半胱氨基酸结合的HER2-ADC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抗体浓度,在临床数据方面也有着亮眼的表现。在ADC这条赛道,RC48可以说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荣昌生物对此也做了应对。其对ADC布局广泛,在其管线中除了RC48,还有以间皮素为靶点的RC88,以c-MET为靶点的RC,靶点暂处于保密的RC。

显然,荣昌生物也知道,要想赢下这场ADC大战,只靠来得早还远远不够,如何最大程度提高治疗窗,减少脱靶的风险,减少药物的毒性都是它亟需解决的问题。

也只有对ADC的研发痛点做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撑起“国货之光”这一称号。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个国产ADC想做mebetter,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