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药行业专题研究IgA肾病治疗中创新药的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朱国广)

1、中国及全球IgA肾病流行病学统计

IgA肾病发病率高,以持续进展为特征

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一项跨越多个国家的基于活检的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总体人口发病率至少为2.5/。由于可能存在未记录的亚临床病例,IgAN的真实患病率和发病率可能高于公认水平。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16%的同种异体肾移植物(来自活体和已故供体)在移植时进行的活检中有肾小球IgA沉积,其中10%表现出典型的IgAN组织学特征。在芬兰,1.3%的创伤受害者尸检中检测到亚临床或“无症状性”IgAN。

全球各地IgA肾病发病率存在差异,多发于青壮年

IgA肾病的流行,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差异很大,如亚洲的中国、日本,每年IgA肾病的发病率约为50/百万人、45/百万人,而欧美国家发病率较亚洲低,约10~30/百万人。因此,中国每年IgA肾病新发病例约7万人。IgA肾病是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之一,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0%-30%,亚洲人群中患病率明显偏高,在我国IgAN的患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54.3%。

IgA肾病发病机制不明朗,治疗缺乏针对性

IgAN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因其发病机制的不明朗导致一直以来的治疗都缺乏针对性。关于IgAN的发病机制,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的“四重打击”学说:第一重打击为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Gd-IgA1(半乳糖缺陷型IgA1)产生,这种异常的抗体其实对机体而言也是一种抗原物质;第二重打击为循环中针对Gd-IgA1的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大多为IgG,少数为IgA1);第三重打击为含Gd-IgA1的致病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第四重打击为致病性免疫复合物穿过肾小球内皮细胞窗孔,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激活补体途径,启动肾小球损伤。

2、全球IgA肾病标准疗法

支持性治疗为一线首选方案,全病程缺乏创新治疗方案

诊断治疗方式:IgAN仅能通过肾活检进行诊断。根据修订后的Oxford分类确定MEST-C评分(系膜[M]和毛细血管内[E]细胞过多、节段性硬化[S]、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T]和新月体[C])。IgAN无血清或尿液生物标志物。预后:活检结果与牛津分类可用于患者的危险分层。国际IgAN预测工具结合肾活检、临床和组织学检验,可有效预测eGFR下降50%或肾衰竭的风险。IgAN的预后除eGFR和蛋白尿外,无其他有效的血清或尿液生物标志物。

IgA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引用替代临床终点大大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步伐:肾脏病的研究终点选取较为困难,IgAN发展至尿毒症平均需要20年;进行一次药物有效性的观察需要庞大的样本量且随访20年,显然不太现实,而替代终点的出现能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KDIGO指南建议蛋白尿降低至1g/d以下是IgAN肾脏结局改善的替代标志,蛋白尿降低至1g/d以下是合理的治疗目标,蛋白尿水平也常作为临床研究的替代终点,已被广泛用于治疗IgA肾病的新药研究设计中。年12月,FDA第一次基于蛋白尿下降这个替代临床终点批准了CalliditasTherapeutics公司治疗IgA肾病的新药TARPEYO(布地奈德)。

3、全球IgA肾病创新药研发现状

补体抑制剂成为未来治疗高风险IgA患者的重要研发方向

补体激活在IgA肾病中的作用:补体系统:补体是补足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及异常细胞杀伤能力的一套系统,它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级联机制形成膜攻复合物,杀伤靶细胞/病原体,这套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级联活化途径,分为三类,分别为补体经典途径、补体替代途径和补体凝集素途径。正常情况下,补体是参与破坏或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异常细胞的重要机制,但过度激活也会作用于机体自身导致政策器官及组织的损伤。

目前IgA肾病最广泛接受的发病机制是多重打击学说,该学说提示补体激活贯穿于IgA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且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IgA肾病的易感基因位于补体活化的调控区域。补体系统在IgAN的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补体抑制剂类药物具有显著的疗效与安全性

当前补体途径的几个在研产品主要为:抑制补体旁路途径的补体B因子抑制剂——Iptacopan,以及补体凝集素途径的MASP2单抗——Narsoplimab和CM,以及直接抑制攻膜复合物形成的C5抑制剂——依库珠单抗和Cemdisiran。初步的临床数据显示三者对IgA肾炎均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根据已发表的文献,凝集素途径在IgA肾炎患者的发病中可能存在普遍的致病作用,看好MASP2靶点在IgA肾炎上的治疗前景。

Iptacopan有助于减缓IgA肾病进展,用药24周患者蛋白尿水平较安慰剂组减少40%

Iptacopan(LNP)是诺华研制的首个口服补体系统调节因子B靶向抑制剂,通过抑制B因子阻断旁路途径放大循环,减少尿液中的蛋白质(蛋白尿)。全新独特作用机制:首次通过抑制调节因子B的活性阻断补体系统旁路途径的激活;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高选择性地优先结合活性调节因子B,使其能够在较低浓度有效阻断旁路途径的激活,同时在活性浓度下不抑制补体系统的其他2个途径的正常激活(经典途径与凝集素途径)。目前全球及中国针对IgA肾病适应症均进入III期临床阶段,预计2年公布3期数据;Iptacopan有望成为第一个可延缓IgA肾病病情进展到透析的靶向药物,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已授予Iptacopan治疗IgAN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Narsoplimab针对IgA肾病疗效显著,用药54周患者蛋白尿水平较基线下降61%

Narsoplimab(OMS)是Omeros在研的一款IgA肾病新药,其靶向针对补体系统上的一个效应酶—MASP2蛋白,旨在从源头上阻断IgA肾病补体活化导致的肾损伤。作用机制:MASP-2是一种新的促炎蛋白靶点和补体系统凝集素途径的效应酶;凝集素途径主要由组织损伤或微生物感染激活;Narsoplimab对MASP-2的抑制作用并不干扰经典补体途径;Narsoplimab的作用是防止补体介导的炎症和内皮损伤,而不影响其他先天免疫途径的功能。目前海外治疗IgA肾病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年3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拟定适应症为IgA肾病。

Nefecon—全球首个IgA肾病靶向治疗药物,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激素

Nefecon是瑞典公司Calliditas研发的一款布地奈德口服缓释制剂,属于一种糖皮质激素;于年12月15日在美国获得FDA加速批准。作用机制:Nefecon被设计为一种口服缓释胶囊,具有肠溶衣,在回肠末端靶向释放布地奈德,能够在肠道黏膜免疫源头抑制致病性IgA的产生,降低蛋白尿、稳定肾功能,减少IgA肾病患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年6月,云顶新耀引进Nefecon,目前国内已推入III期临床;Nefecon已于年12月被CDE认定为突破性治疗品种,预计年下半年递交上市申请。

Atrasentan有望成为首款非免疫抑制治疗新药

Atrasentan(阿曲生坦)是Chinook公司研发的一种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小分子拮抗剂,可治疗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和其它蛋白尿性肾小球疾病。年,Chinook从艾伯维获得Atrasentan的开发授权。作用机制:选择性ET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ETA功能,同时对ETB受体的影响最小,可提供有益的肾脏作用,包括血管舒张和减轻炎症,同时仍可清除ET-1。目前全球及中国针对IgA肾病适应症均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一旦Atrasentan获批,将是近50年来IgAN疾病的首款非免疫抑制治疗新药。

BION-治疗IgA肾病疗效显著,用药52周患者蛋白尿水平较基线下降71%

BION-是ChinookTherapeutics研发的一款抗APRIL单克隆抗体。作用机制:增殖诱导配体(APRIL)是一种刺激肿瘤细胞生长的类TNF(肿瘤坏死因子)细胞因子。BION-通过阻断APRIL,降低半乳糖缺陷IgA1(gdIgA1)循环水平来治疗IgA肾病。目前海外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

泰它西普有效降低IgA肾病的进展风险,用药24周患者蛋白尿水平较基线下降49%

泰它西普(RC18)是由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双靶点新型融合蛋白产品,年3月9日,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机制:泰它西普是一种TACI-Fc融合蛋白,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IgA肾病的发生和进展与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有关,其会导致免疫复合体的形成和在肾小球膜的沉积,继而导致肾脏损伤。由于BLyS和APRIL会导致B细胞和浆细胞等IgA分泌细胞的激活,因此BLyS和APRIL有望成为IgA肾病治疗的靶点。

4、IgA肾病创新药市场机会

IgA肾病尚无获批创新药,在研药物均布局二线治疗,长期用药或能延缓肾功能进展

IgA肾病治疗痛点:诊疗面临着疗效难以评估(因为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是长期过程)和缺乏针对性治疗手段的难题,目前糖皮质激素为二线治疗普遍推荐方案,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众多副作用,且患者产生耐药情况,停药后有疾病复发风险,因此,亟需新型治疗方案满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一线:初始治疗方案已达成共识,尚无创新药物布局:优化支持治疗(最大耐受剂量的ACEI/ARB)方案得到各国专家的普遍认可。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