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雄伟病理学名医工作室
主任:郑雄伟
成员:陈刚、力超、林贤东、陈燕坪、胡丹、*榕芳
团队擅长:在软组织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乳腺肿瘤、肺肿瘤、女性生殖肿瘤、男性泌尿生殖肿瘤、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分子病理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亚专科特色和诊断优势,开展临床病理和实验病理的诊断及基础研究。
执业地点:医院
一、名医风采
汉代文学家班固言:“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在病理医、教、研一线,一干就是36年的郑雄伟教授,正是这样一位见微知著的智者。
不明肿物,是不是癌,切还是不切,是良性还是恶性,是早期还是晚期……很多人不知道,这并不是手术医生说了算,病理科医生才是给出最后判决的“法官”。
郑雄伟教授
探索疾病的本质,解码肿瘤的秘密。这正是医院院长、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病理科郑雄伟教授和他的团队奋斗多年、不断攻克的方向。
为何病理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捍卫医学之本的“幕后英雄”?郑雄伟显微镜下的酸甜苦辣病理人生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郑雄伟时,他正在医院病理科办公室,端坐在显微镜前,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镜下方寸之地,从抽象的图案中,判断着疾病的本质。不了解内情的人都以为病理医生其实就是花几分钟看看切片,写个诊断结果,但殊不知,要作出“最后的判决”,背后是一个经验缓慢积累的艰难过程。
到底有多难呢?
“病理学是知识结构复杂的学科,临床医生更多地掌握好专科本身的知识就好了,而病理科医生需要了解全身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郑雄伟说。有人做了一个统计,通常一个病理医生所管的范围要涉及1万多个最基本的病理形态,多个基本疾病名称。
每一个病理医生入门正是从取材开始。病理诊断不仅仅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实从标本的搜集、取材开始,病理医生就已经在寻找诊断的线索。取材时,医生要忍受各种脏器、坏死组织散发出的腥、臭味,尤其是肠道的标本,常常还有粪便、各种分泌物,再混杂福尔马林、二甲苯、石蜡、盐酸、树胶等处理液的味道,个中滋味难以言说。除了手术中用得比较多的冰冻切片,常规的病理切片需要做成石蜡切片,这包含几十道工序。取材对病理医生而言是一大关卡,说起取材郑雄伟如数家珍。他刚毕业时,发现从书本的理论到诊断实践,差距很大,可以说是抱着书都看不懂。他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之下,切了一个又一个标本,在显微镜下一个又一个地观察,一个又一个地认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不同的形态,跟师学习一整年才入门。
“当年经常是从早上切标本切到下午三四点才结束,经常一晃就过了中午饭点。虽然脏、臭、累,且还很枯燥,但是当时大家都很拼。”郑雄伟充满怀念地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应届生,他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很感谢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领着我走过入门最艰难的第一年。”
郑雄伟教授在显微镜前观察
而入门仅仅是开始,发病理报告是慎之又慎的事情,因此病理医生的成长时间远比其他临床科室医生长。特别是术中冰冻快速病理诊断是高水准病理诊断技艺的体现。想象一下患者在手术台上躺着,等着病理报告来决定着手术切除的程度和范围的状态。病理医生二三十分钟做出的肿瘤是“良”还是“恶”的判断,便让手术医生手起刀落,因此,从取材到诊断都步步惊心。也因此,只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级别的医生才有资格在报告上签字,而这一笔至少需要15年历练。无论是病理学的庞大繁复还是不断发展,病理的难让“活到老、学到老”成为了病理医生的一种日常。
在郑雄伟的办公桌上,除了显微镜,还有各种厚厚的病理学专著,靠墙的书架上也都是。这些书本由于经常翻阅,看起来比较破旧。他说,经典的病理学著作是每位病理科医生人手必备的“武器”。为此,医院的不少其他科医生都调侃,图书馆基本上都被病理科搬走了。
为什么要选既“冷门”又复杂的肿瘤病理?
郑雄伟坦言,其实不是他选择病理,而是组织替病理选择了他。
目前我国各大病理中心的主任和学术带头人,这些病理学界的栋梁,其中有一大批人都是年恢复高考后培养出来的病理医生,郑雄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这一辈人身上有着鲜明的螺丝钉精神,干一行就爱一行,钻一行就精一行。“最初也曾有过希望自己是外科医生或内科医生的念头,但是干了病理之后,学得越久,就越舍不得放弃,只希望自己在这里面走得更深、更远。”郑雄伟说。
一张张薄薄的玻片,在他的眼中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透过显微镜,他看到的是标本背后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精准医疗的基础是精准的病理诊断。”郑教授说,病理医生诊断结果的正确性,往往会对临床治疗产生很大的影响。诊断结果不同,医生在治疗方法和程度上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病理与临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多年的积淀,让我们在临床上有了话语权,解开了一道道难题,临床医生认可,也帮病人解决了问题,这会让人越来越有干劲。”他说,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也正是学者和科学研究者耐得住清苦,持续下去的最大动力。
郑雄伟在消化道、软组织及恶性淋巴瘤等病理诊断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些年来,有很多癌症患者被他及时发现,得到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挽救了生命。相反,一些怀疑为恶性肿瘤的病例,经过病理诊断改写为良性疾病,把病人从癌中解放出来,得到了正确的治疗。
每一个病理诊断报告书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希望。三十六年来,科学严谨地应用自己所长为一个又一个困于疾病中的生命护航,郑雄伟的内心是充实的,也是满足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有一种人不被允许出错,那就是医生!而作为“医生中的医生”,病理科医生承受的要求更为苛刻。手术当中,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对取出的标本做出决断,一着不慎就可能让病人失去一条胳膊、一条腿、一个重要脏器,或是错过最佳治疗,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幸福与未来很可能因此葬送。有签字权的病理医生还可能被送上被告席。
有着36年临床经验的郑雄伟指出,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病理绝对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是与非的边界很模糊,充满高度迷惑性陷阱,所以其诊断难度是非常大的。一种形态的图像,可以对应的是多种疾病;而不同形态的图像,也有可能对应的是同一种疾病。
如有一种年轻人多见,但容易被误诊的良性病变——结节性筋膜炎,显微镜下看到的就是瘤样病变,恶性的表现。一旦确诊为肿瘤,那就可能要做大手术切除,甚至是截肢。如果病理医生没有紧密联系临床,了解病人的病史、年龄、性别等,单凭送来的病理标本做诊断就很容易落入“陷阱”。
郑雄伟指出,不仅如此,随着肿瘤学科的进展,研究的不断深入,病理诊断难度越来越大,要求医生更需要向专科化、亚专科化发展。以时下的免疫组化病理诊断来说,这种通过对细胞的“血型”进行鉴定,从而进一步确定“它是谁”、“它想干什么”,以此判断肿瘤是“良”还是“恶”,分型就有一千多种。病理医生要如何将疾病与分型进行精准匹配,非常烧脑。“事实上教训更能让一名病理科医生成长。”他说,正是通过对别人的经验教训和自己经验教训的反思,不断在纠错中学习,才造就了一位病理学家。一个人也只有对病理数十年的坚持,才有可能成为病理大家。
医院病理艺术文化墙
“时时刻刻不能放下书本的原因也在于此,老医生不学习很快也会被淘汰。”作为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老病理人,郑雄伟依然谦逊而低调。同时,他也指出,当下不得不正视,现在的病理医生,承受着“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压力和风险,背后却是病理医生劳动和科研价值的不被认可。这就导致病理学界后继乏人,令人担忧。
临床和病理就像DNA双螺旋的两根链,大家互相帮助,才能螺旋上升。因此,医院很注重病理科发展,通过给年轻人创造“尽快脱颖而出、实现自我价值”平台,来激活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活力,从而实现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
医院病理科,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显微镜下的世界不仅仅是冷峻的,还充满了令人惊艳的艺术元素。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将新、老几代病理人串联在一起,耕耘的成果,学术风范的传承在其间可以窥知一二。“虽然整体呈现人才紧缺,但我们科室还是很多人愿意来的。”医院病理科在几代人的奋斗下,不断壮大,这令郑雄伟备感自豪。郑雄伟医院时,医院还处于筹备阶段,直到年才开院,建院初期的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从肿瘤的早期诊断几乎是空白的,到福建省规模最大、专业人员最多的病理科,他几乎是全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郑雄伟率先在省内开展分子病理新技术,为疑难病例辅助诊断和科研增添新的技术手段。
他主持或参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福建省科技厅及省卫生计生委课题共16项,在SCI或国内一线医学期刊发表文章6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他还主编《福建省恶性肿瘤报告》(年版、年版),参与编写《常见肿瘤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彩色图谱》。
凭借一系列卓越的医教研成果,郑雄伟荣获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医院工作者、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他主持完成的课题分别获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参与完成的课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医院病理科的年外检量1余例,冰冻余台,细胞病理余例。此外,该科室还担负着全省肿瘤病理专业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承担全省病理质控任务及全省性会诊余例,医院病理科医生的进修培训工作。
团队成员合影
而对于郑雄伟和他的团队而言,荣誉仅是起点。他说,胃癌是福建高发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排在前三。接下来,他希望自己的团队可以在胃癌上做更多的研究。他认为,科研是对专业前沿发展充分了解后的再探索,把感性的东西从理性角度总结,从一个方面、一个发展方向对学科的难点进行研究和突破,才能推动医生和学科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医院病理艺术文化墙
瞄准前沿,但不随大流;结合临床,但求突破。这是郑雄伟的科研理念。今年他的团队就瞄准了AI(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的前沿。目前正在跟福州大学一起研究AI(人工智能)在胃癌病理诊断方面的应用。如果成功了,那么这个模式可以在其他的肿瘤诊断上进行经验复制,样本量越是足够多,越能体现真实性。他希望借此,把医院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做大做强,医院的特色所在。
同时,他一直在推进区域远程病理会诊平台的建设。他说,利用互联网,医院医院形成共享,通过远程会诊,这可以很好地解决术中冰冻问题,可以有效改善基层病理医生少的现状,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肿瘤的诊疗充满挑战,道阻且长,但狭路相逢勇者胜。作为医院新任“掌门人”,郑雄伟说,医院发展的“重头戏”。进一步提升诊疗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是医院和医生的终极目标。二、牛团队工作室主任郑雄伟
医院/肿瘤研究所院(所)长、*委书记、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协第十一届委员。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长期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临床病理诊断经验丰富,擅长消化道、软组织及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研究方向:病理诊断、肿瘤分子生物学。率先在省内开展分子病理新技术,为疑难病例辅助诊断和科研增添新的技术手段。兼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骨和软组织肿瘤病理学组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医院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病理质控中心副主任。近年来,荣获福建省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医院工作者、福建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称号。主持或参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福建省科技厅及省卫生计生委课题共16项,在SCI或国内一线医学期刊发表文章6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主编《福建省恶性肿瘤报告》(年版、年版),参与编写《常见肿瘤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彩色图谱》,主持完成的课题分别获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参与完成的课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团队成员一陈刚
医院病理科行*主任、分子病理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肿瘤样本库负责人。从事肿瘤病理诊断及研究工作20余年,擅长淋巴瘤,妇产科及软组织病理的诊断,特别是淋巴瘤方面。兼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淋巴造血系统病理学组副组长、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淋巴瘤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PQCC分子病理组委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PQCC免疫组化项目质控组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兼技术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淋巴造血疾病学组(协作组)副组长。担任《中华病理学杂志》特约审稿专家、《诊断病理学杂志》《实用癌症杂志》《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白血病?淋巴瘤》编委等职务。师从国内著名淋巴瘤学家周小鸽教授和国际著名病理学家JohnK.CChan。参加20余项国家级和省厅级科研合作项目,工作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参编专著《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主译著名血液病理学专著《Hematopathology》,参译WHO系列丛书《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团队成员二力超
医院质控办副主任、病理科行*副主任、病理科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乳腺、软组织、呼吸和消化系统病理方面。兼任中国女医师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乳腺病理学组成员、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年毕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于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专业,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并于—年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师从国际著名学者MartinJ.Blaser教授进行Hpylori与胃癌关系的研究。承担并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近20项,已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15篇)。
团队成员三林贤东
医学博士,放射生物研究室负责人,副主任技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西奈山医疗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分会青年委员、中华病理协会福建省分会委员及病理学组副组长、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分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青年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肝病分会肝病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专业从事分子病理诊断、胃癌发病机制和相关的遗传信息学研究、肿瘤表观遗传学分析及大数据分析等。担任多家肿瘤医学期刊特约审稿人。参加多部学术专著编写。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其中SCI10多篇;主持及参与9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及福建省医学奖共4项。
团队成员四陈燕坪
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医院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病理学分会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病理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通讯编委,《肿瘤学杂志》青年编委,特聘《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评审专家。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肿瘤病理诊断16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分别于医院师从李小秋教授、医院师从周小鸽教授进行淋巴瘤专科培训,目前主要从事淋巴瘤病理诊断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并参与10多项国家级、省级及厅级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翻译《Hematopathology》一书。
团队成员五胡丹
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女性生殖疾病学组委员、福建省病理学会青年委员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病理学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妇科分会病理学组委员。擅长肿瘤病理诊断尤其是妇科病理。主持及参与多项省级及国家级课题,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12篇,CSCD3篇。
团队成员六*榕芳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临床肿瘤病理诊断10年,对乳腺、呼吸和消化系统肿瘤有较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兼任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病理专委会委员。承担并参与省厅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及主要作者参与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近十篇,参译著作2部。
本文图片由医院游昌财、江小千提供。
“名医风采”往期回顾:
★陈文祯:青丝变白不言悔几代人芳华结硕果
★吴可贵:救死扶伤半世纪医路探索心不老
★慕容慎行:行医六十余载,慕容慎行完美诠释全心全意服务好病
★陈良万:福建“换心第一人”的“心”生
★曹华:白塔下“开心”医者以刀作笔“书写”仁
★陈江:想做种植牙,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医生的资质!“种植大咖”陈江告诉你关于种植牙的那些事!
★陈幸生:为了保孩子90后妈妈弃掉了一条腿,这样的悲剧希望你不要遇上!
★张榕:福建耳鼻喉科的旗手:两块九治好眩晕顽疾、用手法不开药就治好病......他的神奇让你惊叹!
★江家骥:不怕“烦”的医生把每次问诊当首诊
★张怡元:“骨骼4S店店长”张怡元:带你直击关节重生!
★韩涛:手随心动的生死冒险心尖上的手工艺者
★沈翎:一年要看5万名病人,她能做到让每一个病号的家人满意!医院的沈翎主任点赞!
★王川:是外科医生还是一位“美学家”,王川让女性把健康的美继续演绎下去
★张端强:想了解Angelababy变美的奥秘吗?来听听正畸“大腕”张端强怎么说
★陈燕惠:她是最懂孩子的漂亮阿姨
★胡继芬:危重孕产妇遇到她,就是看到了“生”的希望!每当婴儿降生、产妇脱险,胡继芬教授总是倍感喜悦
★毛厚平:宁愿自己“吃”射线,也要把每一例手术做成精品!毛厚平完美诠释医者的工匠精神!
★王耀东:“做医生我讲良心”王耀东用三十五载诠释肝胆本色!
★张仁川:没有刀光血影的心理“解剖”师
★翁国星:医良则相,从医议*都是“心”的选择
★周辉良:专业解“男题”,挑起男科“独立”,周辉良“迎男而上”
★陈捷:作为我省首位男性妇科医生,开我省妇科内窥镜手术先河,陈捷头顶多项第一
★潘建基:“创业”敢为人先,勇攀肿瘤放射治疗技术制高点
★肖诏玮:老中医肖诏玮巧用“汤剂”辨证医治儿科疑难杂症,编著榕城中医文书留后人
★王彪:修复残损,探索美丽,整形外科王彪主任用手术诠释他的美学理念
★王烈:年均台手术,啃下那么多“硬骨头”的总院王烈主任:每一台手术都好比打一场战!
★朱益华:妙手仁心朱益华只为患者送光明!
★王和鸣:骨伤名师王和鸣:一辈子潜心做好一件事
★蔡而玮:小科室也有大作为,在肛肠科,蔡而玮一干三十年,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用热爱升华价值
★江艺:五百多位肝移植危重病人,就这么被他救活!他是总院江艺,他的“传说”值得一读!
★郑志群:走在妇产科“钢丝”上,一张张新生儿的照片比奖章更令她开心
★林焱斌:从医没退路唯有砥砺前行,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
★王承*:“金钱越分越少,知识越分越多”,他是甘为人梯的医者之师
★李瑞玉:用最真实的行动诠释——努力为病家谋健康!
★梁玮:“有情解病,无声除疾”——医院梁玮行走中的消化内镜领路人
★翁山耕:柳叶刀“披肝沥胆”,守护百姓健康
★陈国龄:半世纪坚守,他只为患者解决麻烦
★季晓林:“做别人的事,学自己的艺”,他是追回时间的神经内科医生
★万建新:8小时之内没有科学家,%的投入才应是常态
★李炜明:小个子也能成“武将”,他是骨科手术台上的“高级木工”
★应敏刚:花甲年岁少年心,抗肿瘤医路无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