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医和中医互相瞧不上,究竟谁说得对 [复制链接]

1#

最近,由于某些原因,“西医”和中医的支持者们又一次在网上撕起来了。

过去十多年间,这样的争吵已经发生了无数次。

从某某药酒、某某传销,到新冠疫情期间登上新闻的中成药,乃至青蒿素这样的重大科学成果,任何相关的由头,都可能开启一场没有太多结果的辩论。

明明都是为了让病人获得医治,为什么不同的医学流派之间会打得不可开交?

果真只是出于利益,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西医”在想什么,中医又在想什么?

先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身体更像是一个整体,还是更像许多部分的结合?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大部分国人同胞可能会更倾向于前者。

中医的回答也是前者。

实际上,不独中医(汉族的),中国少数民族、印度、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和美洲原住民的传统医学体系几乎也都认为,人是一个整体。有若干元素(比如五行)/自然力量/身体机能的脉络/神明,主导着它的方方面面,草药、矿物药和按摩等疗法则能调节这些过程。

例如,印度传统医学中的阿育吠陀体系也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它认为,人体由水、火、土、气和某种“大气物质”五种元素主宰,这五种元素又结合成了三大生命能量,通过左中右三大脉道形成七个脉轮,流遍全身。

在所有这些各管一片的传统医学体系中,最特殊的就是以希腊为源头的欧洲古代医学。

“老西医”的很多想法跟“老中医”差不多,同样采纳整体的人体观,使用元素-体液理论,草药是主要的疗法之一。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里面,甚至有非常类似于《*帝内经》中“六气致病”的提法表述。

但“老西医”有个特色,是所有其他的传统医学体系都不具备的。

从起初,“老西医”就更重视解剖学。古希腊男性喜欢练肌肉、展示肌肉,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古希腊医学成了世上唯一一个把人体肌肉一条一条拆解开,并分别起上名的医学传统。

这样,解剖学传统扎根西方传统医学,并在几千年体液理论和炼金术理论主导医学之后,兜兜转转,在文艺复兴时期重新回归。

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体系也不是不进行解剖,但唯有西方医学以解剖学为根基,发展出了与整体论相对的另一种身体观念:还原论的身体观念。

还原论认为,人是可以拆解的,而且拆得越细,我们发现的就越多。

有了这一思维利器,“老西医”很快摆脱了元素、体液、六气致病那一套,诞生了超越国别和种族的现代医学,也叫科学医学(scientificmedicine)。

所以,“西医”不是个规范的概念,现代医学才是。

现代医学有两个重要的思维利器。

一个是还原论的身体观。这个新视角帮助人类发现了细胞,发现了基因,还从结构功能的角度重新发现了很多器官,比如长期被传统医学误解的胰腺。

还有一个,就是循证思维。简单来说,如果你声称A药治A病管用,就要找两伙病人,一伙用A药,一伙不用,对比起来看看到底哪个好得快。这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十分强大,只要用上它,很快,类似放血疗法这些坑害病人数千年的“经验医学”操作就被抛弃了。

俗话说“三观不同怎么谈恋爱”,现代医学的三观跟几乎所有的传统医学体系都不一样。更要紧的是,很多民众对自己身体的朴素直觉,跟现代医学也是反着来的。

现代医学会告诉你,类似月经期洗头、夏天吃冷饮这些操作对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冷饮只是在消化道里待一会儿就走了。这相当于说,你以为会受影响的“五行”“六气”和“经络”根本不存在,冷饮也只是消化道的事,跟你身体的整体没关系。

但同时,现代医学即便修人如修车,也并不容易拆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对很多传统医学乃至个人迷信范畴内的事情提供有效解释。

就像,既然“痘痘长的位置代表了体内特定器官出现问题”是不科学的,那我为什么只有上半边脸长,下半边脸不长呢?明明洗脸和涂护肤品都是全脸做的。

既然解剖学无法证明穴位存在,那我身上为什么有些地方按起来就比别处疼呢?难道全是点状筋膜炎?

既然“排*”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拔罐时,同样的部位不同的人拔,我就一片紫,有人就没变化?

这些问题可能根本不在科学医学的考虑范围内,但仍严重阻碍着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效对话。

有些疾病只有在持某种特定身体观念的人群中,才会被表述出来。

笔者曾试图给西方的朋友讲解“湿气”概念,发现中国人会划归为“有湿气”的那些症状,在西方语境中的理解截然不同。起床困倦、偏头痛被归结为压力导致的抑郁情绪,刷牙干呕往往跟咽喉肿痛联系起来,大便稀溏则是需要喝酸奶吃益生菌了。

重要的是,这些症状在非中国文化中根本不会被联系起来,认定为出于同一种原因——“湿气”,而是彼此分离,或者跟别的症状合并看待的。

这也是科学医学和传统中医经常撕扯的根本原因。两者持有截然相反的身体观,一个相信人可拆分,一个相信人是整体;一个要求循证标准去伪存真,一个认为经验是最好的实践指南。

再强大的利益集团也不可能卖通参与网上辩论的每一个人。更可能,是这些思维根源上的原因导致了人们产生站队,才选择分别加入或支持不同的利益集团。

中医药的难题与“西医”的困境

观念和理论框架是一回事。但看过病的人都知道,临床的诊疗实践,往往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实际看病过程中,不管是现代医学还是中医,面临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争议,都远远超出理论本身的范畴。

虽然多数同胞都愿意在网上表达喜爱中医文化、支持中医发展的观点,但数据显示,国人实际上使用的中医药服务,很可能和公众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比如说,国内的大部分中药——约占七成,都是“西医”以中成药的形式开出来的。

长期以来,“西医开中药”堪称某种特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的执业医师(“西医”)人数大约是中医师的六倍左右,虽然临床医学也会开设一定的中医相关课程,但这种短期灌输基本上不足以让西医们真正搞懂中药复杂的君臣佐使。

在与西药合并处方的条件下,中成药大多处于辅助治疗的角色,脱离中药理论,辩证性、效果、必要性都缺乏论证,还容易沦为单纯的创收工具。

有些中成药使用珍惜药材,十分昂贵,价格是同病西药的五六倍,常常在患者划价拿药时成为“药局刺客”。

年,国家卫健委发出通知,对“西医开中药”进行限制,一些地区也已经出台了相关*策。

同时,民众看中医的习惯也总是与慢性疾病、健康调理联系起来,多数人生了病还是会用脚投票,医院挂专家号,而不是先找中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年,中医总诊疗量仅占全国总诊疗量的16.8%(大约六分之一),跟中医师占全体医师的比例接近。

整个漫长的前现代都在执着于经验积累的中医师们,忽然被抛进了一个需要自证有效的社会环境中,并不得不跟持续发展的现代医学直接进行PK:

中成药标准化了,但中药的效果能脱离具体个人的寒热暑湿,而根据“糖尿病”“心绞痛”等现代病名进行处方吗?

中药、针灸等疗法依托于中医诊断学,而诊断学是以个体为基础进行辨证施治的,个体的情况各个不同。那,如果一套中医疗法在自己身上不起作用,到底是医师水平不行,还是本身它就没有作用?

中医到底多大程度上跟药理*理、循证医学等现代科学进行结合,多大程度上可以不用管这些舶来品?

……即使是支持中医发展的普通人,真当面临就医选择时,也很少有不考虑这些问题的。

那么,西医就没问题吗?

也不是。

即便顶着“西医”的头衔,也不一定就真的按照循证原则诊治病人。

循证原则要求,只采用有证据对病人利大于弊的检查和疗法,没有明确证据的就不用。实际上,很多“西医”或出于习惯套路,或出于教育水平,或出于病人的要求,或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总之是难以做到按循证标准来治病。

比如说,你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给你开了一大堆药,有抗细菌的、抗病*的、消炎的、解热镇痛的、止咳化痰的(可能还有中成药)——其中大多数都没有循证医学上的必要。

如果你就是感冒,那人体免疫力会自行消灭病*,抗菌、抗病*、消炎的药都没有什么用。医院,需要的也只是排除其他更危险的疾病,然后针对症状开一些解表的药物,回家多休息,等身体自己恢复。

然而生活中,这么爽快的医生很少,打三天吊针开两百块钱药的医生是多的。

当疾病变得严重,病状变得复杂,“什么才是合理治疗”的标准就更加微妙,甚至让专业人士意见两极分化。前段时间,张煜和陆巍两名医生的争执就是此类事件。

面对一名胃癌患者,陆医生开出了一种先锋而昂贵的疗法,但病人花了大钱还是不治身亡。张医生质疑其超指南用药,两人在网上吵了起来。最后,虽然监管侧对两人分别进行了处罚,但很多学术上的争议仍未画上句号。

不管是哪个派别的医学,都远远未发展到能够解决人类一切健康问题。也正因此,不论什么医学体系还有进步空间,都要容得下批评,挟新自重和挟古自重同样要不得。

而作为普通人,市面上的医学选择更丰富,这或许不是坏事。对于靠谱、不贵、能看好病的期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防杠声明:本文仅呈现争议的来源,不持绝对立场。请各位移步评论区,和平讨论,勿人身攻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