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olCell相分离介导突触小泡定位到突 [复制链接]

1#
刘*连挂号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901/9392374.html

突触(Synapse)作为神经元(Neuron)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包裹在突触小泡(SynapticVesicle,SV)中,经过栓系(Tethering)、对接(Docking),被定位到突触前膜活性区(ActiveZone),再经过活化(Priming)过程,才可以响应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致使SV与突触前膜融合(Fusion)并实现神经递质的释放。活性区作为SV释放神经递质的位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SV究竟如何定位到活性区却悬而未决。长期以来,多对分子层面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被发现参与到SV的释放过程,而对磷脂膜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亚细胞尺度的相互作用却鲜有研究。

已知SV在突触前膜大致分成3个亚群,其中最大的一群由synapsin维持在突触前膜远端,叫做储备池(ReservePool),它们只有被定位到活性区成为即刻可释放池(ReadilyReleasablePool,RRP)才有机会被释放,另有一小亚群在两者之间穿梭,又称循环池(RecyclingPool)。有意思的是,这3个亚群的SV并没有明确的形态学或分子组成的区别,其功能的差异性似乎是由其所处的位置决定的,而不同亚群的SV由不同蛋白质维持。早前有报道指出,synapsin的相分离可以对储备池的SV起到维持作用,那么RRP又怎样维持呢?

年1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Cell上发表了题为RIMandRIM-BPformpresynapticactivezone-likecondensatesviaphasesepar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由相分离介导的突触前膜活性区的组织方式,一改以往大家对活性区的认识。基于这种新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组织方式,SV与活性区的直接相互作用重新进入研究视野(详见BioArt报道:MolCell

张明杰组报道相分离对于重新认识突触的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意义)。

年11月16日,张明杰教授课题组再次在MolecularCell发表题为Vesicletetheringonthesurfaceofphaseseparatedactivezonecondensates的研究论文,直指SV在突触前膜活性区的定位机制。研究者发现,人工合成的小单层脂质体(SmallUnilamellarVesicle,SUV)和从大鼠脑中直接纯化的SV,都可以直接吸附到RIM和RIM-BP形成的蛋白质凝聚体上(图1A),而不是像synapsin那样,和SV形成共定位的凝聚体(图1B),提示活性区蛋白质凝聚体和synapsin的蛋白质凝聚体对SV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很可能以此区分SV的身份。

图1

研究者继而制备了巨型单层脂质体(GiantUnilamellarVesicle,GUV)来模拟突触前膜,在体外实现了“SUV-RIM/RIM-BP凝聚体-GUV”的重构(图2),模拟了“突触小泡-活性区-突触前膜”的结构。

图2

研究者进一步推测,synapsin和RIM/RIM-BP很有可能都通过相分离和SV产生联系,但是不同的作用方式导致了SV不同的定位效果。于是决定将synapsin,RIM/RIM-BP和SV混合在一起。令人惊讶的是,synapsin和RIM/RIM-BP的凝聚体并不融合,而是形成了synapsin凝聚体包裹着RIM/RIM-BP凝聚体的共凝聚状态,SV则选择和synapsin共定位,并覆盖环绕在RIM/RIM-BP凝聚体表面(图3)。

图3

接下来研究者们决定再次引入GUV来模拟突触前膜,并成功实现了“synapsin/SUV共凝聚体-SUV覆盖的RIM/RIM-BP凝聚体-GUV”结构的体外重构(图4),模拟了整个突触结(synapticbouton)的多层组织的结构特征:(1)由synapsin凝聚体维持的储备池;(2)由活性区凝聚体维持的RRP;(3)互不相融的synapsin和RIM/RIM-BP凝聚体以及以此区分的储备池与RRP;(4)直接贴附在突触前膜上的活性区。

图4由相分离介导的突触结的体外重构

正如其中一位评审评价的那样:“Thepaperusessophisticatedexperimentalmethodstoputforwardamodelofpresynapticorganizationthroughphaseseparation.Thisisanattractiveapproachthatprovidesfurtherevidencethatthisimportantbiochemicalprocess(phaseseparation)mayorganizethenerveterminalandanentiresynapse.”综合张明杰教授实验室近年对突触后膜致密区、突触前膜活性区的其他研究,这篇文章无疑为相分离介导整个突触的形成提供了又一力证。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亚细胞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这种由相分离介导的无膜细胞器、与典型的有膜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神经系统中,而且也应该存在于其他生命体系,所以该研究对整个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着普适的意义(图5)。

图5

香港科技大学张明杰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吴先登为第一作者。该研究与德国马-普研究所著名神经科学家ReinhardJahn教授合作完成,MarceloGanzella博士、周锦川博士、博士生朱仕瀚对该研究亦有贡献。

原文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