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CSCOBC)于《转化乳腺癌研究》(TBCR)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诊治指南(年版)》英文版(以下简称“指南英文版”),该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实践、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可及性以及精密医学的最新进展,分别从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乳腺癌的转移、肿瘤标志物及二代测序(NGS)等多个模块,通过乳腺癌分类进行分层讨论和讲解,宏观清晰框架,细节详尽阐释,以期成为广大临床医生工作实践的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英文版更是照顾到英文阅读的语言习惯,使其中所探讨的临床问题和干预措施都更加符合国际化标准,全面综合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以及CSCOBC专家的意见,内容详实丰富。
为此,本报特别策划“‘乳’听中国说”专题,从多位指南执笔专家的角度,更好地掌握指南英文版要点、明确指南发表意义。本文特别采访到指南发起专家、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请他进一步讲述此次指南英文版发布的背后故事和更多用意。
江泽飞教授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肿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St.Gallen国际乳腺癌诊疗共识专家团成员
学术输出,加速中国数据经验国际化进程
始发于年的《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旨在结合国际乳腺癌领域行业进展的同时,更多地基于中国乳腺癌领域专家的临床实践意见而成。此次发布的CSCOBC指南英文版的最大价值则在于其语言在国际上的通用性。以往,CSCO指南的中文版本每年以8万册的发行量、多种形式的细致解读,深深地影响着国内医生的临床实践,中文版为载体的内容已经深入中国医生的日常工作。
然而,随着当前国际交流范围的扩大,以及在疫情期间与国际同行更为频繁地交流和连线中,我们发现CSCOBC指南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行业共性以及科学国际化趋势,甚至其中很多内容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此次CSCOBC指南英文版中,CSCO各位专家真正结合了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多位专家还将参与的国际合作和国内临床研究的结果贡献和展示于指南之中。因此,CSCOBC指南英文版发布的最大意义则在于其将中国经验国际化。如果将以往引进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中文版认为是学术文化的输入,那么今天CSCOBC的指南英文版的发布,则是中国学术文化输出的重要一步,这将让更多的国际同行了解到中国医生的学术研究进展。
同时,CSCOBC指南以其简明直接的特点也深受很多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喜爱。近年来,CSCOBC的多位专家都在各大国际会议上将很多中国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国际同行,得到了极大的赞许,由此,具有国际科学共性的CSCOBC指南英文版应运而生,这为中国肿瘤医生参与到国际诊疗领域规则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英对比,阅读习惯彰显国际化意识
此次CSCOBC指南英文版与其中文版本在主体内容、顺序方面均保持了较大的一致性,而唯一不同的是,对于语言阅读习惯的调整。指南英文版内容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留了国际化的阅读习惯,它首先将整体阅读框架和路径展示给读者,然后再详细标注每个内容的进一步解释,在开端即给读者一个宏观的阅读体验。
与传统的指南中平铺直叙如何治疗及其理由的方式不同,CSCOBC指南着重体现了分类治疗的原则和分层治疗的策略。沿着医生真正的临床诊治思维顺序,描述当患者治疗到某一步以后,下一步的最佳疗法应该是怎样的。同时,在特定的治疗时间点上,指南还讨论了以往的治疗方案对当前方案选择的影响。
指南英文版的另一优势和特点则是结合了中国药品的可及性。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药品的可及性是参差不齐的,欧洲、美国等国家的上市药品类目都不尽相同,而中国的药品可及性则与全球70%至80%的地域相似,包括众多东欧地区、非洲地区、南美地区以及亚太地区的国家。因此,适应中国药品可及性的CSCOBC指南对更广泛的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参考价值。
正如圣加伦(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上强调的循证医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理念,要求我们优化最佳的药物经济学,以同等价值产生最高的疗效。而CSCOBC指南则更大程度上符合国际药物经济学的通用性。
推广创新,“中国声音”再次响彻世界
所谓的学术领域“中国声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体现在当前倡导的让中国学者在国际各大学术会议上发声,诸如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以及我们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等。
其次,它体现在中国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各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进而让世界了解中国科研的进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体现在国人创办的面向国际领域的英文杂志,比如此次指南英文版所发布的TBCR杂志。杂志将分批次由各大外企总部分发给各国家医生进行参考,同时电子版也将会长期在网络免费开放。
我认为,以上就是最好的“中国声音”。我国学者参与国际合作的经验既可以被反馈到国际指南的修订中,又可以被加入到中国自己指南的修订中进而影响国际的行业操作规范。事实上,很多指南中讨论的问题已经涵盖了即将在3月所召开的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的内容,我相信,其中很多意见会被国际同行所认可和采纳。
例如,在新辅助治疗后的辅助治疗领域,CSCOBC指南有着独到的见解。以往的指南中,通常将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割裂开来,而CSCOBC指南则最早提出分层讨论新辅助治疗后的辅助治疗,全面考虑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随着国际思想交流的更广泛化,以及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交流局限性影响,此次CSCOBC指南英文版的发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中国声音”的普及和国际领域的影响都将贡献极大的力量。
道阻且长,向“领跑者”身份不懈努力
客观来讲,中国乳腺癌目前在国际中仍处于“跟跑者”的地位。尽管中国的一部分研究和学者已经进入了国际学术的第一阶梯阵营或参与到国际大型科研项目之中,但是说中国乳腺癌是“领跑者”则为时尚早。
当然,我们也不该妄自菲薄,抹杀中国学者的国际学术贡献。很多中国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项目,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吡咯替尼、西达本胺等)均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也很大程度改变了临床实践。
从最早的学习和吸收,再到现在的创新和提高,这样的过程是学术发展应有的必要过程。如今,包括医院邵志敏教授、中医院徐兵河教授与我在内的多位中国乳腺癌专家都能够在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这样的国际舞台上,与众多国际专家共同讨论诊疗理念和方式经验,这就是中国学术发展和进步的一个缩影。
在很多行业领域内,中国的行业规范都得到了国际认可,而乳腺癌领域中,我认为中国已经达到了第一阵营的水准。现在以及更远的未来,我们更需要持续的吸收,同时在中国内部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境内的各个地区在文化差异、经济水平、医疗资源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因此,未来诊疗的规范化进程应该更加被重视和投入精力。
这与国家所倡导的“同质化”概念不谋而合,即如何在不同区域达到相同的治疗质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动,医疗“同质化”将更好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而达到总体原则不变,而让肿瘤患者更加受益,我们肿瘤同道们也将不断砥砺前行!
中国医学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