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的李氏杆菌病
海狸鼠的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引起的以急性死亡为经过的传染病,在加世纪50年代就已发现,多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1)病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菌体形态细长,呈小杆状或球杆状,有鞭毛,无芽孢,不形成荚膜,在22C条件下培养的细菌能运动。幼龄菌革兰氏染色阳性,老龄菌常为阴性,呈单个分散或呈“V”形排列。该菌在含有0.5~1%葡萄糖或血液、肝浸液的肉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22C与37"C均能生长,在含5%~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更好;在血液琼脂上有狭窄的β型溶血圈;在含有O.1%亚碲酸钾培养基上形成细小、黑色、边缘发绿的菌落。迄今,已查明本菌有15种菌体抗原和4种鞭毛抗原,组成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
海狸鼠的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2.5%石炭酸溶液5分钟及2.5%苛性钠溶液20分钟可杀死此菌。
(2)流行特点:已知有42种哺乳动物和22种禽类能感染,人也能感染,感染后均可成为海狸鼠的传染源,并可通过带菌人或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污染饲料、水、土壤而传播。野鼠、野禽则是主要的疫源。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于春、夏季节。
(3)临床特征:潜伏期2~8日。幼龄鼠多为突然发病,食欲减退或废绝,口腔流出白色泡沫样液体,间歇性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或头偏向一侧或向后弯,多呈败血病经过而很快死亡。亚急性病鼠出现萎靡,体温升高到39℃以上,有的下痢,有的出现惊厥、抽搐或后肢麻痹等神经症状。慢性型病例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进行性消瘦,有些病例发生子官炎,从阴道内流出粘液性脓汁。妊娠鼠发生流产。
海狸鼠的李氏杆菌病
(4)剖检特征:剖检可见肝脏表面有土黄色坏死灶,心、脾、肾等实质器官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胸、腹腔积液,肺水肿,硬脑膜有出血点,脑实质软化、水肿,血管周围有以单核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
(5)涂片镜检:采取肝、脾、脑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单个或呈“V”形排列的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6)分离培养:无菌采取肝、脾、脑等新鲜病料接种于含有0.1%亚碲酸钾蛋白胨琼脂平板培养,培养后可见到黑色菌落。
(7)动物接种:取病料研磨后制成悬液,腹腔接种小鼠或豚鼠,一般在接种1~5日后发病死亡。用病料悬液给兔或豚鼠点眼,可发生化脓性结膜炎和角膜炎,随后死亡。
(8)防治措施:在隔离条件下对病鼠进行治疗。可每千克体重皮下注射卡那霉素50毫克,1日2次,连用3~4日。也可每千克体重口服(或拌料)磺胺甲氧嗪80毫克,1日1次,连服4日。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防疫工作,定期杀虫、灭鼠、消毒,严禁其他动物进入。发现病鼠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笼舍、环境、用具彻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