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扩散的症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3期第17卷 论著摘要
作者:张映琦 周华东 陈曼娥 高长越
单位:张映琦 周华东 陈曼娥 高长越(第三*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脑血管病二科,重庆 400042)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章编号:(2000)
我院自1998年9月~1999年5月随机选择出99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分为两组。TIA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74±8.62岁。脑梗死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76±8.62岁,均排除心房纤颤并于入院后72小时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方法 采用美国Acuson公司生产的128XT型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探查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颈内动脉(ICA)。观察管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有斑块者测量内径狭窄率。记录有关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最低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2 结 果
(1)54例TIA患者中有30例(55.6%), 45例脑梗死患者有35例 ( 75.6% ) 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梗化斑块,两组间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 < 0.05)。病变血管分布与症状间呈显著相关(P<0.01)。
(2)斑块分布以BIF最多见,其次是CCA,再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段。TIA组与脑梗死组均以扁平斑最多见,其次是软斑及硬斑,溃疡斑则较少见。
(3)TIA组与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多<70%,两组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度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 ( P > 0.05)。
3 讨 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国外报道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一般认为颈动脉粥样梗化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严重狭窄减少脑血供及斑块形态学改变产生微栓子。本文研究发现TIA组与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两组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与脑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且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率越高,发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也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BIF最多见,其次是CCA,再其次是ICA超始段,与乙芳等报道的相似。TIA组与脑梗死组均以扁平斑最为多见,其次是软斑和硬斑,溃疡斑则较少见。目前一般认为,软斑发展快,易于脱落出血,患者往往有症状,脑卒中的危险性较大,硬斑较稳定,危险性小,常无症状。故应重视对有斑块内出血的软斑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研究还发现TIA组与脑梗死组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度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度多<70%,此时机体可通过扩张远端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等自身调节机制使脑组织血流量不至明显降低,也说明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只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此外,两组均有部分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者。这就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实施提供了病理基础。据Nascet研究报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狭窄度>70%的严重狭窄患者,能显著降低TIA的危险性,因此颈动脉狭窄程度是测量的血流动力学的首要参数,并可用来评价TIA的危险性或作为TIA高风险性的指标。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